2025年7月11日,江西赣州兴国杰村乡迎来了一支特殊的“教师”队伍,他们由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部组织,以学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为骨干,由学校老师和校国旗护卫队成员共同组成“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”志愿服务队。这已是该团队连续三年利用暑期深入山区,以“军事化管理+多元化教育”的创新模式,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希望之窗。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,在学校人武部的指导和支持下,团队通过搭建“云课堂”平台、整合社会公益资源、联动军休干部理论宣讲团,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鲜活的爱国主义素材引入山区课堂,构建起“短期支教向长效帮扶转化”的教育生态,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。
军魂铸魂:以钢铁意志点亮求知火种
“立正!向右看齐!”清晨六点,杰村乡含田小学的操场上,嘹亮的口号声划破寂静。这支由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的支教团队,将军队作风深度融入教学管理:从“军事化晨练”到“直线加方块”的内务标准,从队列展示到军歌传唱,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纪律与担当的力量。团队指导老师张司令,这位武警某部四期转业士官,曾荣获武警部队优秀共产党员、十大标兵士官等荣誉,4次荣立三等功。16年军旅生涯淬炼出的严谨作风,为支教工作注入独特魅力。作为学校人武部专职干事,他在支教中通过升旗仪式、红色故事会、戍边英雄事迹重现等形式,让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。
云端筑桥:以科技力量打破资源壁垒
面对山区师资短缺、课程单一的现状,支教团队搭建“云课堂”平台,汇聚多方优质资源。除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优秀青年教师外,共建的周边中小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。“云课堂”师资库汇聚了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、南京江北新区浦厂小学、南京江北新区铁路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十余名骨干教师,其中不乏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区学科带头人等,开设艺术、科学等多门特色课程,为山区孩子打开多元认知的窗口。
同时,支教团与南京市老干部理论宣讲团结成对子,邀请军休干部结合亲身经历通过在线形式分享军旅感悟,在讲述军队故事的过程中传递对党和国家的赤诚忠心。优秀的师资力量为“云课堂”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,也是团队与山区学校心手相牵、共育新苗的重要体现。“这些故事比任何课本都更有力量。”白石小学校长张宇峰感慨道。
公益聚力:以精准帮扶构建教育生态
“教育扶贫不是‘大水漫灌’,而是‘精准滴灌’。”支教期间,团队积极链接政府、高校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,通过细致家访、与当地学校及政府部门深入座谈,全面剖析当地教育发展的瓶颈、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的短板,形成详尽而具体的需求清单。凭借大学生与退役士兵的双重身份优势,团队积极扮演资源整合者与桥梁角色,形成强大帮扶合力,实现需求的精准对接与高效满足。三年来,累计引入社会捐赠二十余万元,有效改善支教学校的教学设施与生活环境,为山区教育注入新活力。团队引入的“一对一助学”项目,已为多名山区学生匹配爱心人士,三年来累计为留守儿童引入数万资金用于精准帮扶。支教团队员苏志康,今年已是第二次踏上杰村乡义务支教的征程。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战友经过深思熟虑,加入结对帮扶行列。四人携手表示:“我们如今尚是学生,经济上尚未独立,力量有限,只能众人齐心,略表拳拳心意。待到日后工作,我们定会持续关注此地孩子们的成长之路。”
星火燎原:以传承机制书写长效篇章
经过三年探索,团队建立“老带新”传承机制,确保项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,提炼出可复制推广的“退役大学生士兵+精准资源对接+多方力量融合”三维模式。经过团队成员多年持续投入与努力,赢得当地广泛信任与支持,成功将短期支教转化为具有长期影响力的教育行动,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“兵教师”支教品牌。实现帮扶的深化与拓展,以实际行动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,为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振兴事业贡献力量,传递社会正能量。项目发起人封志彬老师表示:“短期的支教很难在学业上给予学生显著促进,但我们希望通过团队成员的积极尝试,引发多方力量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关注,为他们的成长汇聚社会力量,引领他们树立勤奋刻苦读书、努力成才的信心与决心。”
2023年,该团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“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”志愿服务队。通过三年的积累,团队探索出一条退役大学生暑期实践的新路径,使爱国主义教育以多元化、生动化的形式展现,这也充分彰显我校退役大学生士兵“退役不褪色”的优良品质与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的担当精神,树立了新时代青年的光辉榜样。